找到相关内容657篇,用时2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婆罗门与莲花

    了这件事,都说是善有善报、恶报,那婆罗门活该倒楣。   据《生经》卷五《佛说夫妇经》改编。参见《大正藏》第三卷第106页。...很久很久以前,一个婆罗门,他的妻子名叫莲花,长得十分美丽,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美女。莲花不仅人长得美丽,性格也很温顺,心地善良、贤慧有礼。可是,不知怎么回事,这个婆罗门就是不喜欢自己的妻子,反而与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9/17351716508.html
  • 妙莲老和尚新春开示——因缘果报

    种苦瓜怎能生出甜豆来呢?如是因,如是果,丝毫不爽。如果你种的是善因,就会得善果;种因,就会得恶果。因而无果,那只是时间未到而已。谚云:「善有善报,恶报,若是不报,时候未到。」   所以我们要...增长智慧,不可再愚痴狂妄,辜负已灵。   具备以上的正知见,你就不会为行善之人遭受恶报,而心愤不平。见行之人自在安乐,而抱怨上苍不公了。善人遭恶报,那是他过去造的因所感;恶人受善报,那是他过去善因...

    妙莲老和尚

    |因缘|果报|因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4/12363422323.html
  • 看得见的因果报应

    种豆得豆。“因缘果报”就是这样丝毫不爽,决定都报应。我们的每一个念头,每一个想法,做的每一件事,将来都果报,好的好的果报,坏的坏的果报。古人说:善有善报,恶报,不是不报,时侯未到,时侯一到,必定...   我一个不信佛的朋友,问我困果报应到底?是不是确实客观存在的?如果是客观存在的,为什么自已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呢?对佛教不了解的人,存在这样的疑问在所难免。   我问朋友:“如果一个人骂...

    虔心向佛

    |因果|报应|因缘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1/20593831999.html
  • 八正道的普世积极作用

    庞大精密的理论体系中,对生命和环境的有关论述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。佛教认为,任何生命——精神体都其相应的环境——世界。这个环境世界不是命定的,不是神授的,而是根据自己的“业力”——行为活动而招致的“依报”。这种“业力”的根源在于精神内部的“识”。佛教认为,山河大地、社会形态“皆是唯识所变现”,人类的意识形态,人类的行为活动的最终承受者是人类自己。所谓善有善报,恶报,用生态环境的因果关系而言,人类...

    愿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04639337.html
  • 佛教徒讲求利益吗?

    将来还会不会遭到恶报?可不可以将功赎罪?"根据因果的规律,善有善报,恶报,行善能招感善报是肯定的,但所犯下的罪业也必须由自己来承担,种如是因,得如是果。虽然布施会给你带来财富,但杀生的果报也同样...中称作净财。对于这样的净财,作为佛教徒也不必避之惟恐不及。因为财富也是行菩萨道不可或缺的工具,了足够的资粮,我们才能力造福社会大众。   对于在家信徒来说,职业的选择非常重要。整个佛法修行的纲领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80640637.html
  • 生命与安全

    善有善报,恶报,不是不报,时候没到”等等,都是教人通过提高内在自身的道德水准,不作恶事,从而达到外在身体的健康,生活的美满。   不过,俄罗斯学者将整个民族看作一个整体的角度,倒也指出了存在着比“...。作者反复强调了“思维是有形体”,人的大脑在活动时,就会产生这种“形体”。轻微的疾病-这只是患者在精神道德方面问题的暴露。   例如人在感染肺炎的时候,就是身体周围的能量层,因为精神道德的原因而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5342050.html
  • 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

    亦均  类此也。  丙、注重因果  大师一生最注重因果,尝语人云:“因果之法,为救国救民之急务。必令人人  皆知现在如此因,将来即如此果,善有善报,恶报。欲挽救世道人心,必  须于此入手。”大师...一九一八年,师五十八岁,  即余出家之年,是年春,乃刊文钞刊一册,世遂稍知师名者。以后续刊文钞二册,  又增为四册,于是知名者渐众。通信问法者,亲至普陀参礼者。一九三○年,  师七十岁,移居苏州...

    弘一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04942731.html
  • 人间之乐不宜求

    物质上五欲之乐,乃损德而顺于,则恶报。所以有识之人,不应贪求物质上的快乐,而应追求精神上的宁静。 ...损害的,万勿沾手。《中庸》说︰“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素富贵,行乎富贵。素贫贱,行乎贫贱。素夷狄,行乎夷狄。素患难,行乎患难。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。”即是此意。  须知富贵贫贱,乃前世作善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1947654.html
  • 通俗谈“轮回”

    必须是修持佛法有所成就者。一般人则只会在前六道沉浮,称之为生死轮回。而六道轮回的基本原则,就是“善有善报,恶报”,善、是指累生特别是这一生当中的善恶行为思想,由善恶行为思想集聚而成种子,称为业力,...别一世界,是由阿弥陀佛在成佛前的愿力所成的界境,此界是凡圣共居的极乐国土,众生往生此土不受业力的限制,单凭持名念佛,一心不乱,即可带业往生此土。这无疑是给业深重的众生以无限的光明和希望。  总之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5049287.html
  • 正法与像法

    佛陀也开示了恶报,善有善报之理,以帮助辨识正法。   早期因经典尚未结集,佛陀提出“四大教法”来辨识正法律与非法律:“诸比丘,若 比丘作如是语:1‘此是法,此是律,此是导 师之教言,我从佛...风土民情、一知半解、自作聪明、误解、曲解诸多因素,必然会走样的情况。   大迦叶尊者就曾问佛陀说:“何因何缘先前制戒少,很多比丘得最后智(证阿罗汉)? 而今制戒多,很少比丘得最后智。”佛陀回答: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45052580.html